蘇州 2025年5月13日 /美通社/ -- 投資中存在的各種心理效應(yīng)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投資者的決策和市場的表現(xiàn)。為幫助投資者了解和識別這些效應(yīng),制定更理性和有效的投資策略,在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到來之際,東吳證券投教基地制作并推出原創(chuàng)作品——秀財漫談之投資心理效應(yīng)系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知識點一】沉沒成本效應(yīng)
沉沒成本,指我們?yōu)槟承┦虑橥度氲牟⑶乙呀?jīng)不可收回的支出,比如金錢、時間、精力等等。例如,如果你預定了一張電影票,已經(jīng)付了票款且不能退票,這張電影票錢就是你付出的沉沒成本。在觀影過程中,你發(fā)覺電影并不好看,但為了不浪費便忍著看完,就是沉沒成本效應(yīng)。
在投資市場中,面對股票或基金虧損太多時,一些投資者常常采取加倉或完全忽視的策略。盡管他們多次考慮賣出,但往往因為考慮已經(jīng)投入的巨額資金,而決定等待回本,這就反映了投資者的沉沒成本效應(yīng)。
作為投資者的我們,應(yīng)重新評估投資標的,并且設(shè)定明確的投資目標。如果該標的是值得長期投資的優(yōu)質(zhì)標的,就保持耐心長期持有,相反如果該投資標的持續(xù)虧損,未來前景黯淡,就要學會及時止損,尋找新的投資機會,避免損失更加慘重。
【知識點二】框架效應(yīng)
框架效應(yīng)是指當人們面對一個問題在兩種邏輯意義上相似的說法時,會被觸發(fā)不同的心理感知和思考方式,進而影響決策。例如,兩家服裝店售賣同一件衣服,一家店標價500,而另一家店雖標價550,但滿500減50。顯然購買這件衣服花費的成本是一樣的,但大多數(shù)人更愿意光顧第二家店。相似的情況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述,帶來的結(jié)果也不同,這就是框架效應(yīng)。
框架效應(yīng)同樣會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投資者對"損失"的重視要比"收益"大得多。作為投資者的我們,在投資時要超越個人主觀判斷和情感傾向,以更客觀全面的態(tài)度去看待市場和產(chǎn)品,多多變換參照點,通過理性分析來判斷股票的投資價值。
【知識點三】錨定效應(yīng)
錨定效應(yīng),是指人們在進行決策時,更加傾向于參考初始獲得的信息。人們獲得的初始信息便是錨定效應(yīng)中的"錨",是人們進行決策的參照物。"錨"定了,參照物定了,人們隨后的評價與決策體系便也受此制約。
例如,在商場進行促銷活動的時候,往往會把"原價"劃一道杠,再標出"促銷價格"。此時"原價"就是一個錨點,人們把"原價"與現(xiàn)在的"促銷價格"進行對比,會覺得自己賺到便宜了,從而做出"購買"這一決定。受這種錨定效應(yīng)的影響,人們可能會在商場促銷時忍不住"剁手",買很多自己根本不需要的商品。
證券市場上同樣也有錨定效應(yīng),股票當前價格的確定就會受到過去價格影響,但是股票的真實價值是難以明確的,所以在進行交易時,我們要正確看待市場的變化,不能被當前的價格所"錨定"而失去理性判斷。
【知識點四】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是生活中實際的錢包之外的,存在于我們腦海中的另一種賬戶,這個賬戶里資金的分配和使用,會受到獲取這筆資金的方式的影響。比如說,五千元的工資,我們往往會精打細算著使用,但如果是因為中獎而獲得的五千元,大部分人卻會選擇輕松地花掉。
在市場上,由于心理賬戶而產(chǎn)生的認知幻覺,會使投資者們失去對價格的理性關(guān)注,從而產(chǎn)生非理性投資行為。股票的漲跌理論上賺的虧的都是我們的資金,這漲跌的部分實際上是沒有差異的,但是投資者卻在心理上把它們歸入了不同賬戶中,并劃上了嚴格的界限。
【知識點五】稟賦效應(yīng)
稟賦效應(yīng)指的是當一個人一旦擁有某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以股票為例,在你購買某只股票之前,你認為這只股票只值10元,但是當你持有這只股票之后,你很難同意以10元的價格賣出,而是認為該股票至少值15元。
在股票投資中,稟賦效應(yīng)會對投資者的理性判斷產(chǎn)生重大影響,人們經(jīng)常對于自己已持有的股票無法客觀判斷其價值,從而錯失止損的好機會。在分析上市公司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放下心中的成見,避免建立先入為主的認知,對公司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從而做出最理性的投資決策。
【知識點六】可得性偏差
可得性偏差是指我們在做判斷和選擇的時候,往往是根據(jù)這個事件在我們記憶中的深刻程度或者獲得信息的難易程度做出選擇的。股民往往把容易得到,或者是容易想象到的買入股票的依據(jù)等同于很重要的因素,而那些看不見的,未知的因素等同于不重要的因素,就一概選擇了忽略。
在進行股票交易時,投資者腦子里最快浮現(xiàn)的投資決策依據(jù)可能就是"這幾天新聞報道"或者"上周有個‘股評磚家'介紹"諸如此類的信息做出了快速判斷,導致最后的結(jié)果產(chǎn)生了偏差。因此,我們判斷一個上市公司是否值得買入,需要綜合考慮諸如盈利模式、估值水平及財務(wù)狀況等因素做出理性的投資決策。
【知識點七】代表性偏差
代表性偏差是指當事物的代表性特征表現(xiàn)出來以后,人容易沖動地做判斷,而忽略了其他更多決定性的信息。例如,你看到一家公司連續(xù)3年利潤都翻番,然后立即對它的股票做出買入的沖動判斷。
歸根結(jié)底,代表性偏差源于人們以為小樣本的代表性特征就可以用來做推斷。比如挑選基金經(jīng)理、評選分析師、預測公司盈余、預測市場、挑選股票等等。在金融投資中,很多人或投資標的都會展現(xiàn)出一些代表性特征,在做投資決策時,應(yīng)該警惕這種直覺式思維,至少,你得認識到這樣的決策有很大的風險。
【知識點八】損失規(guī)避
損失規(guī)避是指在面對同樣程度的收益和損失時,人們會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丟掉100塊的悲傷感,會遠大于撿到100塊的喜悅感。
由于人們對損失要比對相同數(shù)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因此即使股票賬戶有漲有跌,人們也會更加頻繁地為每日的損失而痛苦,當痛苦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最終將股票拋掉,導致放棄了本可以獲利的投資。因此,我們知道有損失規(guī)避效應(yīng)存在后,可以去有意識的避免損失描述、損失疑慮及放大損失感受,讓決策更準確,更精確。
免責聲明:本信息不構(gòu)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yīng)以該等消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jù)該等信息做出決策。我們力求本材料信息準確可靠,但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證,亦不對因使用該等信息而引發(fā)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