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NFC支付”的奧秘時,一位寫作者不經意間踏入了百度百科的殿堂,這一偶遇引發(fā)了她對百科歷史的好奇。在慶祝百科19歲生日的氛圍中,一個念頭躍然腦海:百度百科的首個詞條究竟是何方神圣?
經過一番探尋,答案逐漸浮出水面。原來,“百度百科”與“詞條”這兩個詞條,均在2006年4月5日的同一時刻誕生,只是具體到秒的差異,或許只有百度的技術后臺才能揭曉這一細微差別。翻閱早期的編輯記錄,仿佛能觸碰到中文互聯(lián)網百科全書的初生脈搏。
有趣的是,“百度”這一詞條的創(chuàng)建者并非百度官方,而是一位昵稱為yyuse的神秘用戶。這位可能是早期互聯(lián)網探索者或愛好者的個體,在2005年率先為“百度”立傳,同年還編輯了“貓撲”詞條。此后,yyuse便如同隱身人海,其真實身份成了不解之謎。
從零到一,構建起中文互聯(lián)網的知識寶庫,絕非易事。19年間,每一個熱門詞條背后,都承載著成百上千次的編輯歷史,這些記錄跨越歲月,見證了知識的演進與時代的變遷。而百度百科,也并未成為被懷念的舊時光產物,反而在AI時代,肩負起了更為重要的使命。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的“信息內爆”理論似乎正在成為現(xiàn)實。當真實與媒介制造的擬象界限模糊,我們置身于海量信息之中,辨別真?zhèn)巫兊糜l(fā)困難。從街頭餐廳的誤導指引,到動畫電影票房的虛假信息,AI生成的假消息正在編織一張巨大的虛擬網。
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百度百科作為知識平臺,堅守著真實與知識的基石。過去19年間,800萬用戶共同編輯的3000萬個詞條,構成了百科寶貴的知識財富,也是抵御虛假信息的堅固防線。自2024年底起,百科啟動了“繁星計劃”,攜手10萬名專家,共創(chuàng)百萬級專業(yè)內容,通過專業(yè)性的生產,進一步區(qū)分信息與知識。
在科學領域,百科更是邀請了8300多位科普專家,共同打造了超過19萬個科學詞條。從拉布拉多獵犬到羽衣甘藍,每一個詞條背后,都有專業(yè)人士的認證與解讀,讓知識更加準確可靠。
為了保持活力,百度百科也在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新版本突破了傳統(tǒng)的圖文形式,融入了知識視頻、3D展示等多媒體元素,使知識呈現(xiàn)更加生動直觀。用戶不僅可以通過圖文獲取信息,還能通過3D文物計劃,近距離觀賞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
百科還借助AI技術,創(chuàng)造了更加有趣的交互體驗。用戶可以與歷史人物進行對話,體驗新鮮的互動方式,讓知識獲取變得更加輕松愉悅。蘇軾的智能體便是其中之一,用戶可以與這位文學巨匠暢談美食、詩詞,甚至請他背誦全文,享受知識與趣味并存的體驗。
百科的每一次編輯,都是知識共同體的具體體現(xiàn)。從《永樂大典》的接力編輯,到EXO的出道歷程記錄,再到“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流行語演變,百科見證了知識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編輯記錄的可查詢功能,更是讓知識沉淀的脈絡清晰可見,每一個參與者的貢獻都被銘記。
百度百科,這個源自大眾、服務大眾的知識平臺,以其獨特的溫度和活力,持續(xù)照亮著知識的海洋。在這個由無數(shù)閃光大腦共同構建的知識宇宙中,我們共同探索、共同學習,讓知識成為連接彼此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