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AI深度合成技術在音視頻領域的應用引發(fā)了廣泛關注。從模仿企業(yè)家雷軍到制作張文宏醫(yī)生的音視頻,甚至有不法分子利用這一技術進行詐騙,AI深度合成音視頻的侵權現(xiàn)象日益嚴重。
據報道,一些不法分子通過網絡購物平臺,以低廉的價格提供名人音視頻的AI深度合成服務。這些服務不僅侵犯了名人的肖像權和聲音權,還擾亂了市場秩序。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在一些電商平臺上,只需花費幾十元,就可以定制AI深度合成的名人音視頻。
更令人擔憂的是,AI深度合成技術的門檻正在逐漸降低。一些主播在短視頻平臺上直播教授如何使用相關軟件,使得更多人能夠輕松掌握這一技術。這些軟件多數為開源工具,網民可以自由下載并在自己的電腦上進行安裝和使用。
然而,這種行為已經觸犯了相關法律。專家指出,未經授權,不得深度合成制作發(fā)布他人信息。網店接單制作名人視頻的行為已經構成侵權,并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事實上,國內已經審結了首例AI生成聲音人格權侵權案,法院最終認定被告方構成侵權,并判決其賠償原告各項損失25萬元。
面對AI深度合成音視頻侵權的嚴峻形勢,我們該如何防范?從技術角度來看,可以利用AI技術來對抗和檢測AI。目前已有一些典型的AI技術能夠對圖片或音視頻進行檢測,判斷其是否經過后期加工和合成。防范AI侵權問題還需要從法律、平臺和公眾等多個層面綜合施策。
法律層面,應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細化AI克隆技術的法律條款,明確侵權行為的定義和責任,并加強執(zhí)法力度。平臺層面,應強化相關政策法規(guī)的宣貫和執(zhí)行,做好已有數據的保護,應用技術手段來規(guī)避AI克隆侵權問題的發(fā)生。同時,還應建立健全內容審核和侵權舉報機制,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侵權問題。
對于AI深度合成技術的使用者和信息發(fā)布者而言,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guī),不得存在僥幸心理。法律并沒有禁止使用AI合成技術,而是禁止不合法、不合理的使用,尤其是禁止不進行任何顯著標識和提示的AI合成信息的發(fā)布和傳播。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AI深度合成音視頻侵權現(xiàn)象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