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近年來在多個領域的快速擴展引起了資本市場的廣泛關注。從智能手機業(yè)務起步,逐步涉足汽車制造及人工智能領域,小米在短短15年間實現(xiàn)了從大眾市場向高端市場的轉型跨越。
資本市場對小米的表現(xiàn)給予了積極反饋。自2025年起,小米集團-W(1810.HK)的股價累計上漲了56%,并在2025年2月4日首次突破了萬億港元的市值大關。
那么,在機構投資者中,哪些基金經理成功搭上了小米集團的發(fā)展快車?根據(jù)2024年四季度的報告,持有小米市值最多的三只主動基金分別是招商優(yōu)質企業(yè)(市值8.79億元)、興全合宜(市值8.22億元)和睿遠均衡價值三年(市值5.34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分別代表了老、中、青三代基金經理,分別是新生代基金經理翟相棟、80后基金經理謝治宇和70后基金經理趙楓。盡管他們的投資經歷各不相同,但都選擇在2024年四季度將小米納入前十大持倉。
在這三位基金經理中,翟相棟的行動最為迅速和果斷。他在2024年年中首次買入小米,倉位僅為0.19%,按重倉市值排名在組合的第36位。然而,到了年末,小米已成為招商優(yōu)質企業(yè)的第一大持倉。翟相棟表示,他看好小米是因為國內科技領域在四季度取得了諸多積極進展,特別是小米SU7的表現(xiàn)持續(xù)超預期。
作為新生代基金經理,翟相棟在接手招商優(yōu)質企業(yè)后,僅用三年時間就將這只規(guī)模一度徘徊在清盤線附近的迷你基金,發(fā)展成了規(guī)模超過100億元的明星產品。他的投資策略呈現(xiàn)鮮明的“啞鈴結構”,一端是估值合理的成長龍頭,另一端是困境反轉的周期品種。
相比之下,謝治宇和趙楓作為公募老將,他們的投資策略更為穩(wěn)健。謝治宇管理的興全合宜也是在2024年年中開始建倉小米,逐步加倉至第一大重倉。而趙楓則是小米的“忠實粉絲”,自睿遠均衡價值成立以來,他一直將小米納入前十大持倉,成功捕捉到了上一輪小米的漲幅。
到了2024年底,共有384只基金將小米納入前十大持倉,環(huán)比增長一倍,持有市值高達287.78億元。上一次出現(xiàn)如此大規(guī)模的基金搶籌小米,還是在2020年下半年。當時,大量資金涌入公募基金,而A股估值已處于較高水平,資金開始轉向港股市場,小米成為眾多公募基金的熱門選擇。
然而,基金經理的介入和退出時點對凈值貢獻有著天壤之別。以趙楓和王宗合為例,趙楓在2020年初就買入小米,并在2021年四季度成功退出,成功捕捉到了完整漲幅。而王宗合則是在高位介入小米后,又在最低點清倉,損失慘重。
對于投資者而言,如何看待小米當前的投資機會?或許可以遵循“三看”原則:一看小米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產業(yè)布局是否具有良好的發(fā)展空間;二看以雷軍為核心的經理層的管理能力;三看小米汽車的股價是否仍處于合理的估值范圍。
回顧小米的發(fā)展歷程,從上市首日破發(fā)到如今的萬億市值,雷軍和他的團隊經歷了無數(shù)的挑戰(zhàn)和考驗。如今,資本市場已經給予了小米合理的定價,而投資者則需要保持“戰(zhàn)略耐心”,關注公司的中長期經營業(yè)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