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社交平臺脈脈近期被曝成為“殺豬盤”詐騙的新溫床,眾多職場人士紛紛中招,引發(fā)廣泛關注。據多名脈脈用戶反映,他們在平臺上頻繁遭遇假冒微軟、谷歌等知名企業(yè)員工的詐騙分子,這些詐騙者以介紹工作或擴展人脈為由,誘導用戶在第三方社交軟件上溝通,并最終引誘其在境外理財網站投資。
社交平臺上充斥著大量關于脈脈詐騙的帖子,如“新型詐騙——脈脈求職”、“脈脈找工作遭遇殺豬盤騙子”等。即使在脈脈社區(qū)內部,也有多名用戶發(fā)帖抱怨多次在平臺上遇到疑似詐騙人員,質疑平臺的監(jiān)管力度。
一位脈脈用戶表示,她從兩年前開始在脈脈上遇到疑似詐騙分子,且情況愈演愈烈,最多時一天就有兩三個假冒外企高管的詐騙分子添加她為好友。另一位試圖通過脈脈找工作的女生也透露,她剛注冊脈脈并完善個人信息后,就有多個自稱財務總監(jiān)或經理的人士加她好友,但三人話術高度相似,疑似詐騙人員。
脈脈方面回應稱,平臺已收到過相關投訴,并針對性地做了反詐騙的風控策略。一旦假冒用戶被發(fā)現或被舉報,經平臺核實后,賬號將被永久封禁。脈脈還表示,平臺投入大量技術資源構建了全方位的防詐風控模型,包括實名認證、職業(yè)認證、招聘認證等多重認證體系,并在用戶從注冊登錄到使用App的各個節(jié)點部署了識別策略和多重管控手段。
然而,盡管有這些措施,詐騙分子仍能通過平臺的重重監(jiān)管,獲得職業(yè)認證,并在脈脈平臺上發(fā)布正規(guī)的崗位招聘,精準定位受害者。一名用戶在脈脈上被一則微軟招聘信息吸引,投遞簡歷求職后才發(fā)現對方是假冒微軟員工,以招聘為由吸引她到不知名理財網站投資。
多名受害用戶表示,這些詐騙人員通常會在個人信息上進行精心包裝,往往是名校畢業(yè)、名企任職,并擔任中高管身份。他們往往未通過職業(yè)認證,但大多購買了脈脈的商務會員,以便添加更多好友。詐騙分子的套路通常是從脈脈聊天開始,然后誘導用戶轉移到微信或Teams等第三方平臺交流,最終引誘用戶投資境外理財網站。
其中一位受害者何樺表示,她完整經歷了從脈脈搭訕到引誘理財投資的詐騙過程。搭訕她的詐騙分子冒用了北京一家公司的董事長身份,并通過脈脈添加她為好友。盡管她查詢了工商信息發(fā)現對方的公司名稱和姓名與真實情況相符,但對方并未通過脈脈的職業(yè)認證。在雙方熟悉后,對方開始誘導她在Teams上交流,并最終引誘她投資理財。
脈脈方面表示,針對脈脈業(yè)務場景,平臺已經建立了較成熟的防詐風控模型。聊天中一旦有詞匯命中高危詞庫,如“teams”、“skype”、“緬北”等,系統(tǒng)會立即彈出警示提醒用戶注意防范。如果風控模型通過上下文監(jiān)測到相關高危內容且符合詐騙特征,也會主動封禁賬號。
然而,一些用戶表示,盡管脈脈的舉報封禁速度相比之前有所提高,但詐騙分子仍然能夠頻繁地在平臺上活動。一些詐騙分子還會針對潛在受害者的職業(yè)經歷,精心構筑與之相似的行業(yè)經歷和個人背景,以提高可信度。
脈脈成立于2012年,以互聯網職場為切入點,逐漸發(fā)展成為國內最大的職場交流社區(qū)。平臺以中高端人才為傲,強調用戶真實性,并擁有海量用戶的職業(yè)身份認證。然而,正是這些真實職業(yè)信息吸引了大量詐騙分子的注意。一些用戶表示,他們最初對脈脈的印象頗為高端,是一個擴展高端職場人脈的介質,但現在卻變成了一個騙子關注的渠道。
盡管脈脈構建了多重防詐風控措施,但平臺似乎仍有漏洞。一名用戶在脈脈上刷到一則微軟公司的官方招聘信息,發(fā)布者是一位經過了企業(yè)認證的微軟外派市場總監(jiān)。然而,在雙方溝通一段時間后,她才發(fā)現對方是假冒微軟員工的詐騙分子,招聘只是吸引受害者的幌子。
脈脈方面表示,針對招聘場景平臺至少有三重審核,包括實名認證、職業(yè)認證及招聘身份認證等認證手段,并對崗位信息進行機器+人工雙重審核。涉事賬號在發(fā)布招聘職位后不久就收到了用戶關于其涉嫌“殺豬盤”欺詐的投訴,平臺立即對該賬號進行了永久封禁處理。
然而,一些用戶表示,他們在脈脈上仍然頻繁遇到詐騙分子,且詐騙套路固定。盡管沒有受騙,但相關情況的泛濫導致用戶對脈脈的認可度下滑。一些用戶開始拒絕在脈脈上繼續(xù)更新個人信息,認為平臺已經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