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西寧的一隅,李德夫婦的菜鳥驛站曾是他們夢想的新起點,如今卻成了急于擺脫的包袱。半年前,這對來自甘肅天水的夫婦,用多年的積蓄接手了這家位于地下室的驛站,希望以此結(jié)束漂泊的打工生活。他們滿懷憧憬,甚至不惜擴大店面,添置自動化設(shè)備,試圖將這個小站打造成夢想的港灣。
然而,現(xiàn)實遠比想象中骨感。每天清晨,當?shù)谝豢|陽光還未穿透地面,李德夫婦便開始忙碌起來。快遞員將成堆的包裹卸下,他們需要來回穿梭,將貨物一一搬入店內(nèi),再逐一掃碼入庫,擺放整齊。驛站周邊四個小區(qū)和兩個單位的快遞量雖大,卻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部分單位和難纏的客戶堅持要求送貨上門,稍有延誤便招致投訴。
面對如此繁重的工作,李德不得不雇傭了兩名員工,但即便如此,罰款、信息費等額外支出仍讓本就微薄的利潤雪上加霜。據(jù)他計算,每月雖能勉強維持12000元的收入,但這背后是全年無休、每天超過12小時的工作強度,以及對家庭生活的犧牲。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教育問題擺上了日程,夫婦倆決定放棄這份“全年無休”的工作,回歸家庭。
天津的陳麗,也是眾多菜鳥驛站經(jīng)營者中的一員。她利用閑暇時間在抖音直播,為那些有意接手或轉(zhuǎn)讓驛站的網(wǎng)友提供咨詢。在她的直播間里,經(jīng)常能聽到來自各地的驛站老板訴說著相似的困境:利潤微薄、回本周期長、工作強度大……陳麗直言不諱地告訴那些初入行的小白:“能不干就別干,找個班上更省心?!?/p>
面對這樣的困境,一些驛站老板開始嘗試增加商業(yè)項目,如售賣飲料、食品等小商品,或引入社區(qū)團購業(yè)務(wù)。沈陽的何磊便計劃接手兩家位于鄉(xiāng)鎮(zhèn)的菜鳥驛站,希望通過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實現(xiàn)盈利。然而,即便是這樣的選擇,也面臨著降派費、抽件、罰款等不確定風險。
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李德曾購買自動出庫設(shè)備,而更先進的LED燈條技術(shù)也在一些驛站中得到應(yīng)用。但這些投入對于本就捉襟見肘的驛站老板們來說,無疑又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驛站老板開始尋找新的出路。有的選擇增加商業(yè)項目,試圖通過多元化經(jīng)營彌補虧損;有的則致力于提高自動化水平,以減少人力成本。然而,無論選擇哪條路,都充滿了未知與挑戰(zhàn)。
陳麗常說:“做驛站其實就是‘付費上班’。”這句話道出了無數(shù)驛站老板的心聲。他們用自己的積蓄買了一份沒有“五險一金”、需要風險自擔的工作,而這份工作的未來,仍充滿了不確定性。